为加强交叉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学校每学年秋季学期开设“导师论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需求,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平台。论坛开设基本情况如下:
设三个分讲坛:1、文学大讲坛。由翻译学院、东北亚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推荐导师开设专题。2、理工大讲坛。由机电学院、海洋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数学学院推荐导师开设专题。3、经管法大讲坛。由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推荐导师开设专题。
计划每学期每个分讲坛开讲12周共24学时,三个讲坛共72学时。每周每个讲坛推出1个导师2个学时,三个讲坛时间不冲突。研究生可以任意选听。在三个讲坛听课满32学时,期末提交一份学习心得,导师批改合格后可得2学分。倡导跨学科跨专业选听,可作为跨学科选修课计入学分。
一、理工讲坛
主题:火星与火星探测
导师:武中臣,博导,研究领域为行星光谱学
地点:网络楼报告厅
时间:10月20日(周二)晚7:00-8:40
课程简介:介绍火星概况、国际火星研究现状、前沿科学问题、火星探测概况及火星探测中的中国力量
二、政法经管讲坛
主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反应与社会治理”
导师:张乐,教授,博导,专业领域为应急管理与社会风险
地点:网络楼报告厅
时间:10月21日(周三)晚7:00-8:40
课程简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的冲击史无前例。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阶段出现了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应:风险制造与风险规避。人们通常会赞许积极的应急响应、慈善互助以及个体的避险防护等各式各样的风险规避行为,同时也会强烈谴责诸如职能部门的隐瞒迟缓、管理机构的推诿甩锅和少数人的“食野”陋习等各种风险制造行为。但是,风险规避未必都能带来正面的效果,那些无理性的抢购囤积行为会导致稀缺医疗资源的错配与失序;同样,原本遵循认知规律的科学研究却因不得不付出的时间成本从而在客观上无可避免的成为了制造风险的因素。可见,字面意思上的“风险制造和风险规避”并不能成为社会评价的依据,更不能成为指导防控重大疫情实践的科学标准。深刻理解人为因素的复杂性,揭示风险制造与风险规避的客观真实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果,进而在风险治理思路和防范机制上做出适当调整,开展前瞻性风险文化建设,依法依规约束自身的风险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兴风险的影响,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或将有助于全社会更有效的应对当前和未来各种重大风险带来的挑战。
三、文学讲坛
主题:音乐与人生
导师:范文慈,硕导,专业领域为音乐演奏
地点:网络楼报告厅
时间:10月22日(周四)晚7:00-8:40
课程简介: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音乐。通过从音乐理论,音乐史,宏观及微观等多个层面对音乐的剖析,解读音乐与我们每个人潜在的联系。
I.什么是音乐?从音乐的物理角度,美学角度剖析音乐与我们的关系。
II.音乐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对比中西方音乐,讨论音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III. 如何欣赏音乐?从作曲者,演奏者以及聆听者三个不同的角度剖析音乐,从音乐中体悟人生。